徐震中
近期,日本国内出现了罕见的“大米荒”现象,从而引发国际关注。大米作为日本民众的主要粮食,其供应短缺不仅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,也暴露出日本粮食安全体系的薄弱环节。在这一现象背后,有稻谷减产、旅客的增加等多重因素,从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。同时,这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。
一、日本“大米荒”的原因及影响
首先,日本大米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一方面,疫情结束后,日本旅游业迅速爆发,赴日旅游的中国及国际游客数量激增,大量的外国游客涌入,就会增加粮食的消耗量,带动了日本国内大米的需求,消耗了一定数量的大米。据统计,大量游客在日本的人均大米消费量是日本国民的数倍,而游客的附带购买行为,使得日本国内大米市场更是供不应求。另一方面,受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,如地震、超高温天气和接连的台风,使日本稻谷产量连续多年减产,加之地震预警引发恐慌性购买囤积,导致大米供应紧张。
然而,在这些表面原因背后,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。首先,日本粮食自给率较低,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。数据显示,日本耕地面积少,粮食产量不足,日本粮食自给率仅为37%,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这是导致大米产量下降、供应不足的根本原因。这也意味着,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,日本粮食供应将面临巨大压力。
其次,日本农业生产模式相对落后,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,导致稻谷产量逐年下滑。而每年新米九月后才能上市,但今年八月份开始受台风、地震不断的影响,政府提出让老百姓囤水囤粮,导致超市粮食一上柜,就被抢空。此外,日本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力度不足,尽管日本零售商和消费者纷纷呼吁中央政府尽快投放储备米,以缓解供应紧张压力。但政府表示不会采取这一措施,称政府投放储备米会对大米流通造成影响,这也是导致大米荒的更深层次原因。
另外,受俄乌战争、巴以冲突的冲击,全球粮食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,因为俄乌都是主要的产粮国和出口国,而且俄罗斯显然不会把自己的粮食出口到那些敌对国家,俄罗斯现在不仅限制粮食出口,甚至生产粮食的化肥都限制出口,这给依赖化肥生产粮食的日本带来不利的影响。由于化肥价格飞涨,农民转种其他性价比更高的作物,从而导致稻谷种植面积下降,日本也没有建立我国中储粮这样的机构,能够完全掌握粮食储备,所以日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动用粮食储备的。
日本粮荒现象发酵,同时引起局部的市场恐慌。受此影响,韩国也出现了粮食紧张的形势。而在这样的情况下,一些国际上的粮食公司,特别是控制全球粮食贸易的那几大粮商,就会有一定的可能性趁机哄抬物价,造成全球粮食价格上涨,从而导致全球市场的恐慌,甚至还会造成血腥的粮食战争。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称,目前,世界范围内有2.82亿人处于深度缺粮状态,这样的局面下,更加剧国际的动荡和不安。
二、 “大米荒”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挑战
相较于日本,中国的粮食自给状况具有明显的优势。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中国的粮食主粮自给率长期保持在95%以上,口粮自给率达100%以上,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较强,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韧性强、能够保障“米袋子”安全,这与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相比,国内粮价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。
但是,受俄乌战争和局部冲突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,中国的粮食安全也而临着一些挑战,尤其是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。
一是受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影响,对国内粮食市场带来传导效应。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
直接影响我国粮食进口成本,对国内粮食价格和市场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。根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,今年1-8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达1.3亿吨,同比增长6.1%。大量进口在保障国内粮食价格稳定的同时,进口成本却增加了。
二是国际粮食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。一些国家可能会出于保护国内农业或政治考虑,调整粮食出口政策,限制粮食出口,如俄罗斯限制对一些国家粮食的出口,将会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。更会对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造成粮荒。全世界约有50多个国家主要依靠进口粮食来维持国民生计。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,对此类风险需要保持高度警惕。
三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对国际粮食生产的影响。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,自然会影响全球粮食产量,进而影响国际粮食供应和价格。这次日本“大米荒”正是极端天气和地震等因素的影响,叠加其他因素,是日本“大米荒”的根本原因。因此,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同样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,如今年,连续的台风,东南沿海、内陆地区粮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。但是,我国粮食库存充足,体量大,抗风险能力强,不至于出现日本“大米荒”的现象,但需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四是国际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不容忽视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粮食供应链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,都可能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影响。例如,新冠疫情初期,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,导致国际粮食供应链紧张。国际粮价一时间涨幅巨大,造成国际社会对粮食需求的恐慌,使国内粮价大幅上涨,小麦的收购价创下了“天花板”,达每斤1.6元左右。
三、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几个问题
粮食是国家安全重要的基石,没有粮食的安全,国家的稳定就成了一句空谈。我国政府自解放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,从当年的吃不饱到解决温饱,到吃饱吃好吃得健康。自我国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逐步解决了吃饭问题,当年靠粮票计划购买的时代已成为历史。18年连增给全国粮食带来可喜的变化,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。最近十年,我国的粮食实现了连续9年达到1.3万亿斤以上,去年更是达1.3908亿吨,再创历史新高。人均占有粮食493公斤,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。但是,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,我国每年仍进口大量的大豆及杂粮和部分稻谷、小麦等,去年更是累计进口粮食达1.62亿吨,同比增长11.7%,全年进口大豆9941万吨,同比增长11.4%。这是因为我国大豆生产不足,部分小品种粮食用于调节市场需求。同时,也是维持国际贸易平衡,以及满足国内市场高品质粮食的需求。尤其是对于工业生产和畜牧业来说,粮食的多样性和粮食稳定供应至关重要。所以,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,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,适度扩大进口、提高最低收购价、推广高产优质种子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,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。与此同时,由于时代不同,人员年龄差异,观念变化,环境影响等,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。
1.受土地和水资源影响、粮食持续增产的压力加大
一是耕地数量逐年减少,地力严重透支,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据自然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, 2022年, 全国耕地面积为19.14亿亩, 比2019年减少0.04亿亩。虽然我国一再强调,18亿亩耕地红线是底线,受后期商业用地、房地产开发、大项目建设等都会侵占部分土地,因此耕地面积的减少是显而易见的,只是在政府的强力调控下,没有突破人们赖以生存的红线。二是水资源贫乏,西部大部分区域常年缺水,北方地区粮食主产区也受到雨水的影响得不到充分的水资源利用,南方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又经常受“台风”或干旱影响 ,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的不稳定性。
2.老百姓对膳食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
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,老百姓的膳食结构也发生明显的变化,消费理念向绿色、健康、环保、安全方向发展。一是人们的主粮消费在减少,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由传统主粮向注重营养搭配多元转变,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增加。二是我国食物供应链存在短板,尤其是大豆、玉米等能量饲料每年要大量进口,食物消费的结构性变化,也给我们的市场保供带来一定的压力。
3. 全球局部战争危机及国防安全形势加剧,给我国粮食安全也带来一定的风险
近年来,受地缘政治的冲突,导致了全球粮食进出口以及物流的风险,也给全球粮食供应链安全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。一是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,一些国家的进口受到限制,俄乌粮食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,导致一些依赖进口维持生计的国家粮食危机,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,全世界目前有59个国家出现了粮食危机,这也使得我国海外粮食的供应的稳定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。二是国内粮食保供稳价受到挑战。我国近几年在不断加大进口粮食比例的同时,成本同时也在增加。由于农资化肥以及人工成本价格的上涨,也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,给我国粮食的保供稳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。
4.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,种粮农民结构令人担忧
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,农村劳动力减少,现在种地的基本是50后、60后。而70后不想种地、80后不会种地、90后不懂种地、00后更是不知道种地,这是目前农村的现状,形成了种地农民的断档,引发未来谁来种地的担忧。
科技的进步,机械化大生产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,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。机械化率高,意味着要有懂技术的新型农民,而老一代的农民对技术的专业化知识缺乏,新一代年轻人又不愿意种地,宁可在城里打工,也不愿像祖辈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。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可厚非,在城市中,年轻人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、医疗、交通以及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。如果在农村种地,一年几亩、几十亩换来的效益还没有在城市几个月打工赚的多。因此,农村种地老龄化现象是社会驱使与年轻人目标追求相互作用的结果,值得认真思考。
四、以“大食物观”为引领,全方面夯实粮食安全保供根基
1994年,美国作家莱斯特·布朗曾写文章《谁来养活中国人》,预言到2030年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粮食问题,引发国际质疑与讽刺。他认为中国未来的环境在变化,资源在减少,人口在增加,从而导致粮食不够吃,然而,他的预言在事实面前全部落空,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,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,而且还吃出健康,吃出安全。
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,多次在不同的会议、调研场合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,把粮食视为“国之大者”。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保护耕地,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,
党政同责,严格考核,保障粮食安全。2022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,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,要把思路打开,树立“大食物观”。以“大食物观”为引领,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。
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,全方位践行“大食物观”,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,通过增加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,多元化地增加食物链,实现了新的供求平衡,为构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新的战略路径。
莱斯特·布朗的论点虽有偏颇,却给我们提了醒。对此,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,加强我国粮食安全保供根基刻不容缓。
一是继续提高粮食自给率,确保粮食安全。虽然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较高,但仍有提升空间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,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有力保障,也为世界粮食作出了贡献。我们要继续加强粮食生产,尤其是优良品种的研究挖掘,提高单产,增加总量,确保主粮自给自足、口粮绝对安全。
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,提高农业生产效率。要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的战略,激发农户的种粮积极性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。
对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直补,完善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和财政奖补机制,增加对粮食生产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。同时,除了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加大外,更要大力加快土地流转,让有技术的年轻新型农民种粮,重点扶持,也吸引到城里打工人员回农村发展,鼓励年轻人到农村创业,发展特色农业,振兴乡村经济。
三是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,确保粮食供应稳定。要构建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体系,聚焦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,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,种子资源更是战略性资源。目前,我们的种子资源还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,要建立种资资源库,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,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。据报道,中国九成的种子资源都被国外垄断。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,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和预警,严厉打击粮食投机行为,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稳定。
四是倡导节约粮食,提高粮食利用效率。我国粮食浪费现象严重,据统计,每年粮食损失和浪费的数量相当于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/10,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全年粮食的需求量。我们要大力倡导节约粮食,提高粮食利用效率,减轻粮食供应压力,广泛利用新媒体、报刊、杂志、电视等,加强健康膳食的宣传,充分利用世界粮食日等公益活动,推动“大食物观”理念深入人心,进一步倡导勤俭节约、理性消费、减少浪费,积极倡导“光盘行动”,加快构建与“大食物观”相适应的标准体系,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,避免粮食贸易问题政治化,为实现粮食安全的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撑。
五是加强国际合作,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各国粮食安全相互关联,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安全合作,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,推进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、世界粮食计划署等相关涉农组织的合作,积极参与全球农业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改革和制定,共同维护国际粮食市场秩序。
总之,日本“大米荒”现象为我们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。我们要以此为鉴,立足国内,放眼全球,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保障,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(作者:南京市粮食经济学会会长)